幽默谐趣,诗词中的“瘸腿诗”
清代掌故遗闻汇编《清稗类钞》记载了一个名叫陶铸禹的人,善说风趣话,还曾经做了三首诗,称之为“嘲世歪诗”
其一:
狮子大开口,胡言不怕羞。
一等大滑头,吹牛。
其二:
到处乱唱喏,逢迎太肉麻。
轻轻两手叉,拍马。
其三:
遇事善营谋,削尖和尚头。
运动称老手,钻狗。
上述三首诗,语言幽默谐趣,滑稽俚俗,含有讥讽之意。尤为特别的是,虽为五言诗,但最后一句却只有两个字。
这种诗,其实是谐趣诗的一种,由五言三句、末句二言组成,前三句是描述性的语言,而末句是判断或评论,用来点明或突出主题。因为这种诗体一共十七个字,所以被称为“十七字诗”亦称“无赖体”俗称“瘸腿诗”“吊脚诗”
十七字诗的最大特点,就是以最后两个字,画龙点睛,明代徐师曾在《文体明辨序说·诙谐诗》里评价说:“虽含讽喻,实则诙谐”
洪迈在《夷坚乙志》中记载,元祐、绍圣年间,有一位张山人以十七字诗闻名,可以说是以诙谐“独步京师”当时还有一个故事,说一位大臣去世后,有人作诗嘲之,因为张山人以此闻名,所以就怀疑此诗是张山人所作,于是把他捉来问话,张山人连忙辩解:我从来写的都是十七字诗,那样的诗我可做不来!
张山人死后,有人还仿照他善写的十七字诗题其墓:
此是山人坟,过者应惆怅。
两片芦席包,敕葬。
十七字诗与五言绝句的差别,当然不仅仅在于字数,更为重要的是,十七字诗打破了五言绝句在对称上的平衡。
中国古代的诗歌,向来是讲究对称、对偶的,而十七字诗末句仅有两字,就造成了诗歌在字数和句法上的失衡,这就必然要求其最后两字要占据重要分量,要是全诗的中心和点睛之处,要有收束、要有亮点,只有这样才能使整首诗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效果。
如这一首十七字诗:
古人号东坡,今人号西坡。
若将两人比,差多。
同时,十七字诗的格式,也使得它在吟诵中带有不稳定和不庄重的特点,也就是戏谑,由此就导致了十七字诗只适合讽刺,而且是戏谑性的、谐趣性的讽刺,在内容表现上有所限制。
有人因罪被发配郧阳,他的舅舅来送他,两人挥泪相别,此人抹了把泪吟了一首十七字诗:
发配在郧阳,见舅如见娘。
两人齐泪下,三行。
他舅舅听了反倒是哭笑不得—因为舅舅一只眼睛失明,哭的时候一只眼睛流泪。最后两字无疑是全诗的高潮、戏谑的重心,由此减轻了离别的氛围,带有打趣的意味。
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,前三句庄重,后一句诙谐。并且,它的格式整齐而错落,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。而最后两个字,又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,颇具“画龙点睛”之妙。这样一种通俗易懂还容易上手的诗歌,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,始终在民间流传而不绝如缕。比如现在仍存在一种说唱曲艺“三句半”就与十七字诗异曲同工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山人
一人一山谓之仙,意味人往高山登,不畏惧困难。喻为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;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,谦称;旧时以修身,悟道,一般不与世俗人来往,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参悟自然、宇宙规律之人;还有以易经、卜卦、八卦、风水、数理、五行算命为职业的人,也称“山人”。这词条多出现在古代诗文中,和文人墨客的别号中,与世俗少争议而自己称“山人”名中。
- 但是自打跟网友聊天知道花生芽是可以吃的,真的涨了见识了,它有两种口感
- 牛先建坦言,咱河南的酒,拿得出手
- 未来一周,届时喜鹊门前报喜,好运围绕,财神到家,虽然平时大大咧咧的
- 厦门的这家茶餐厅,靠着口口相传,已经开了整整15年
- 《随园食单》新蚕豆
- 瑞幸珞珈樱花拿铁,珞珈樱花拿铁,奶味尤其香醇浓郁
- 诺梵肉松盐焗蛋糕,充足的肉松是一口塞满的满足感
- 3月,月老牵线,红娘撮合,旧爱回首,实现旧情复燃
- 炖鸡汤时,经常会认为东西越老,所以很多人炖鸡汤,有感情了就一直养下去
- 韭菜别再炒蛋了,韭菜和此物是绝配,韭菜炒豆芽的具体做法,营养健康,到了八月份
- 比如永济县大锅寺的宋代大铁锅,煮饭可同时供两千人食用,大锅寺成了一段故事
- 春天,以上7种蔬菜记得给家人多吃,补充营养,可以帮助家人顺利度过春天
- 只是从4000亿起跑,有人担心太原的万亿目标为时过早
- 自制冰淇淋,在家做,冲杯牛奶就搞定了
- 开心笑话,过了一会儿媒婆回了一个电话给我,我们两个人居然还聊的特别投机
- 才会越活越高级,活成自己要的样子
- 《发现非遗之美》——茅山号子
- 巨帅,C罗向大家展示了全新的造型,这是耐克为C罗量身定制的套装,也就过了2个小时
- 晒晒我家145,简约美式风装修,采用的都是白色家具
- 美味的酱汁是臭豆腐的灵魂,如果做法不对,香辣味美唇齿留香